首页 集团简介 双语推广 英语/TESOL 集团动态

人物报告文学《英语改变命运》(网络版)

《英语改变命运》前言

第九章

英语,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太极和外语联姻……(1)
——黄华的故事 

黄华,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系传人,阳朔“黄华太极会馆”及黄华太极学院校长、总教练

看了题图照片,你一定会想到:黄华,像是武林高手啊!但这与英语以及巴克兰、欧文有啥关系?欧文也懂太极、武术?太极与外语如何联姻?

诚然,阳朔“黄华太极会馆”正是黄华创办的,他还把黄华太极学院(Huang Hua Tai Chi Academy)办到了法国,有专门的法语网站,在国外知名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也有专门频道介绍。

这样一说,你也许已预感太极与外语“联姻”的一点意思了。但故事远非你现在预感到的那么简单。

据相关媒体介绍: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百度载)。黄华,是陈氏太极拳第12代嫡系传人,太极拳高手,是“阳朔太极武馆”和黄华太极学院创始人兼总教练。黄华堪称当今中国陈氏太极拳大师之一,有近20年训练和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全国太极拳和推手比赛冠军。

黄华不仅传授用于一般健身的太极,也传授既用于健身又有搏击功能的太极、气功、武术……

然中国武林高手很多,黄华之所以成为今日之黄华,除了他自身修炼造诣之深,还不能不说也是太极与外语“联姻”的结果。

当太极与外语“联姻”,无异于给太极插上了翅膀,它得以扑棱棱轻快地飞出国门,飞向欧洲及更多国家;当太极与外语联姻,中国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系传人黄华收获了跨国爱情,他有了法国妻子艾丽丝。黄华的突出业绩不仅仅在于国内培养太极、武术后继之人,更在于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逐渐理解太极、气功乃至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
一览黄华太极与武术之功夫
(英语解说)

诚然,黄华的成功和出名并非因为英语,而是因为他的太极、武术功夫。可是,在黄华这里,太极与外语就如鱼和水须臾不可分离,否则,不论黄华在太极上造诣如何深,他都不是今日我们所见之黄华,他的妻子也不会是法国人,他更不可能把太极学校开到法国等欧盟国家去……

因此,如果说黄华的太极、武术是火箭,那么外语就是使它一飞冲天的助燃剂和发射架;如果说黄华的太极、武术是中华文化瑰宝,那么外语就是承载这些瑰宝的远洋轮船,扬帆出海,破浪前行!

太极与外语联姻,使黄华成为别样武林中人。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最初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貌。黄华的故事更是历尽坎坷,一波三折。

▲ 绝望中,他来到巴克兰

黄华,湖南常宁县富贵乡人,算是与欧文同乡。说到“富贵乡”,黄华家境却与这名字恰恰相反,一贫如洗——父亲原想做点生意挣点钱让日子好过点,结果栽了,赔了。正值黄华中考落榜,15岁小男孩乳臭未干,无奈和郁闷中随叔叔南下广东打工,其情其状可想而知。

工地上,黄华虽说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可有时也得随叔叔和工友沿脚手架攀上一二十层的高处。俯瞰脚下,头晕目眩,下面车水马龙,工地尘土飞扬。15岁的黄华生出万千感慨:难道就这样不能再读书上学了?日子难道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我能不能有朝一日也能做出一番事业而成为“老板”?未来,我的未来在哪里?……

在工地干了一个多月。黄华无法忍受了——不仅是与他年龄体力太不相称的那些瓦工杂工建筑活儿,更因为对前途的迷茫和不甘!他回到了家乡。

那时,穷山沟农家孩子如果要走到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般只有三条路:当兵、打工、读书。前两条路,黄华年龄都还够不上,剩下的唯有读书了。可他中考都落榜了,读什么书呢?家里经济已经几乎无以为继,重读一年来年重考显然不可能。一筹莫展,几乎绝望。他一边在家里干着地里的活儿,一边想着走出困境的法子,百无聊赖。

与前面说到的陈文刚的情况一样,1996年,黄华也在乡镇电视台节目里看到了欧文巴克兰外语学校的招生广告。那广告词几乎每一句都敲击着黄华的心:

走进巴克兰,英语不再难

到巴克兰读书,享受不出国的留学

巴克兰是教人挣美元的地方

巴克兰助力每个学生成功

走进巴克兰,你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对黄华来说,不仅广告词句句震撼人心,更重要的是现身说法——巴克兰校长欧文也就是我们常宁人啊!这说服力太强了!再一打听,附近有好几位小同乡已经报名了!

黄华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好机会,他决心到巴克兰读书,学英语!像欧文那样,用英语改变命运!父亲见他有决心,就为他凑齐路费、学费。

黄华满怀希望登上了去阳朔的大巴。

在巴克兰,黄华看到外国老师真不少,阳朔街头老外更多,满耳叽哩哇啦,随时听到说英语。黄华学着、听着、尝试地用着,原来对英语的厌恶和神秘感没有了,司空见惯,觉得它仿佛就是另一种难懂的方言,比如粤语或客家话,语音不同而已。每天都能学会新的词句,而且随时都能用上,同学之间也似乎都在比着学,看谁学得更多用得更快。

黄华感到,学好英语,在阳朔一定可以做更多的事,起码,不用父母为自己的生活操心。

可就在黄华信心满满学英语练口语时,家里竟再也拿不出学费了,这时黄华才读了两个学期啊!交不了学费,黄华不好意思再到巴克兰来上课。但,他又不甘心回到一贫如洗的湖南家里,而且更怕有人取笑他一事无成。

怎么办?

黄华想:怎么着也不能就这样回家乡去,那更没有出路。他用衣兜里仅有的钱租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包水电,每月15元。最困难时,他每天只吃一顿,一碗米粉。就这样,他还是如饥似渴地读着巴克兰英语课本,甚至白天还设法与街上的老外搭讪、对话。可是,口袋里仅剩下几元钱能应付几天生活呢?无奈,黄华只有去打工。

第一份工,是给一家小饭店帮忙当伙计,老板看他十几岁,于是只包吃,不包住,而且没有工资,愿干就干。这近乎准“剥削”了。可为了生存,黄华一咬牙:先干着再说!尽管每天忙得精疲力竭,但也没忘记读英语、练口语。最艰难绝望的时候,他甚至想起自己读过的英语中有这样一句外国谚语:“There is no dog starved to death in the world.”(世界上没有一条狗是被饿死的))狗都饿不死,人难道连狗还不如吗?

呵,这确乎一种近于残忍的自我激励了!这是对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啊。黄华就这样咬牙挺着,熬着。

一天,欧文校长在阳朔街上遇见黄华。欧文问:“黄华,你在阳朔?我们到处找你,怎么不来上课呢?”

黄华不好意思地说:“家里……交不出学费了……”

欧文深感诧异:“啊?这样啊……要不,要不……你有时间到学校来旁听也行,不收你学费。”

黄华太高兴了,连声感谢欧校长。这样,在饭店不忙的时候,黄华就到巴克兰学校继续“蹭课”旁听,每天晚上依然百倍用功地学英语,找老外练口语。巴克兰课本随身带,他的英语竟依然在进步中!

获得的东西越是来之不易,必然愈加珍惜。黄华振奋起来了,干活、学习都格外起劲。

他干活儿卖力,还能说英语,虽说只在巴克兰正规上了两学期课,但与外国客人简单的对话交流已经没太大问题了,他被隔壁的“李莎酒店”老板看中了。老板李莎红把黄华“挖”了过来,答应给他月工资200元,不过每天得干十多个小时。

月工资200元!比当时在中小学当老师工资还高啊!黄华感觉喜从天降。

在李莎酒店他卖力地干着,用英语招呼外国客人,解答老外客人各种问题,酒店的生意竟比原来红火许多!黄华自己也看到英语的用处和价值了。只要酒店没什么客人时,他依然去巴克兰旁听英语课。欧文见到他也鼓励他不要气馁。逆境中的黄华,学习更刻苦用功。

他甚至一度把弟弟叫到阳朔来,住在他租住的破旧小屋,每天晚上自己教他英语。白天,偶尔也带弟弟一起到巴克兰蹭课。就这样,大约半年多,弟弟竟然也能去当英语导游挣钱养活自己了!

第九章未完  接下页


Back to Book Contents(回本书目录

(本页浏览: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