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集团简介 双语推广 英语/TESOL 集团动态

人物报告文学《英语改变命运》(网络版)

《英语改变命运》前言

第四章

 绝处逢生: 成为“闯海人”

(点击:续前页)

绝处逢生: 成为“闯海人”

旅游淡季到,有时间看书看报了。

欧文一向重视信息。他密切关注着相关的各方面报道、消息,连报纸中缝的广告也不放过。 一天,一份《羊城晚报》中有关海南岛发展的官方报道赫然映入欧文的眼帘:

“1987年9月2日,出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的委员一致赞成国务院关于设立海南省的提议,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并同意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

报道还写道:“海南将迎来一个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新机遇。海南在建省的同时,要着力引进各方面人才。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

当年的《羊城晚报》

欧文把这则报道看了又看,善于从字缝里解读信息的欧文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欧文后来讲述他当时的想法:“我当时真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在我们后来看上去不起眼的去深圳必备的《边境通行证》,当时就硬是我无法逾越的门槛啊!现在好了,进海南不需要《边境通行证》!这太重要了!在阳朔经历的一切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当时的中国,英语人才还是很稀缺的……就这样,我准备 ‘闯海’了!”当时,海南人把内地过来创业发展的人习惯称为“闯海人”。

欧文毅然向老板辞了工,打点简单行装,信心满满去“闯海”。

欧文至今清楚记得:1987年11月18日,他邀约了阳朔一位朋友,坐火车、乘大巴、过轮渡,终于踏上海南岛,到达陌生的海口市(省会,当时海口机场刚建成,而那时一般人非公务不能乘飞机)。

到了海口市,两眼一抹黑,该怎么办?其实欧文并没有完全想好,没有任何“预案”。

如若当今,想找工作可以到“人才市场”投放简历,也许很快就能找到工作或想调动的“单位”;甚至无须亲赴海南,在网上和电话就可以基本把这些事儿先行搞定。可1987年的中国,386、486这类电脑还只在高校或科研机构象牙塔里,更不用说互联网;“人才市场”也还只是个超前概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那时海口虽远不如现在繁华,但相比衡阳或阳朔,算是蛮大的城市了,毕竟已是省会。

傍晚,夕阳西下,海风阵阵。欧文漫步在棕榈、芭蕉、椰树随处可见的海口街头……海岛风情,景色迷人,他却无心欣赏。欧文想的是:该去哪里?去哪里找到想要的工作?找到有英语用武之地的“单位”?

暮色中,真可谓两眼四顾心茫然……

黄昏,欧文茫然踯躅于海口街头

黄昏,欧文茫然踯躅于海口街头

采访中,说到这里,欧文不无感慨:“我那时真有点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啊。在一无头绪的乱打乱撞中,在一个规模稍大的幼儿园觅得一个教小孩子英语的临时职位,算有了个暂时的栖息之地。

“想想,一个湖南来的穷小子,怎么可能每天花好几十块钱住旅馆?虽然教幼儿英语也是专业,是一门学问,但我志不在此,长处也不在此,我还是要找到更适合我的工作和‘单位’……根据我的经验,自然还是哪里有老外,我就往哪里钻,只有遇到老外,英语才会有用。”

初到海南,在一家幼儿园临时任教

初到海南,在一家幼儿园临时任教

欧文的经历常富有戏剧性。 采访中欧文说了他追梦英语中许多这类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笔者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不解地问:“你在海口后来找到工作或者说‘单位’了吗?后来怎么去了三亚呢?我记得你后来调动工作好像是在三亚‘圆梦’的,并不是在海口。”

欧文笑着说:“问得好极了!通过人事局走传统程序调入一个正规‘单位’确实是在三亚……”说着说着又感叹道:“说起我怎么去了三亚,我发现在我身上,有很多事情的发生似乎都有一种机缘巧合。”

第四章未完   接下页


Back to Book Contents(回本书目录

(本页浏览: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