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集团简介 双语推广 英语/TESOL 集团动态

人物报告文学《英语改变命运》(网络版)

《英语改变命运》前言

第四章

 绝处逢生: 成为“闯海人”

(点击:续前页)

回到大东海: "求职"与"创造职位"

欧文再次来到“大东海”。原来离大东海海滩不远,便可见“大东海国际旅游中心”大楼。这里人来人往,老外的确很多。欧文刚来大东海时还没来得及看清,就被小葛引着到“鹿回头”去了——如今再到“大东海”,走进“旅游服务中心”大门,打量一番,发现这里竟有一个“翻译部”,一位个子不高,敦敦实实的小伙子好像在主事。旁敲侧击了解到,这小伙正是翻译部经理,叫张林,西安外语学院毕业,后在一所旅游学校当英语老师,再后来到这里“闯海”。

欧文主动过去与张林毛遂自荐聊了起来。

三亚,“大东海”海滩

2021年笔者随欧文来到三亚,他指着这幢建筑
说:“这就是当年的‘大东海旅游服务中心’!
可算是我在海南的‘摇篮’……”

当时恰逢翻译部正想招聘一名翻译。这位年轻的翻译部张林主任与欧文用英语交谈可谓棋逢对手,一见如故。言谈中,知道欧文竟已跻身三亚英语沙龙且认识不少英语界人士,似乎颇感意外,又见欧文与一些来到旅游中心的老外随意流利自如地对话……张林打算录用欧文了。

在与张林一番交流中,欧文还受到一个极大启发,颠覆了他以往的观念,且对他后来产生很大影响——欧文说,一般人只知道“求职”,而张林却是为自己“创造职位”,再去获得它——“大东海旅游中心翻译部”,就是张林最初来到大东海旅游中心自己建议成立的,他为旅游中心做一些翻译工作,提出不需要旅游中心发工资,只要允许他用旅游中心翻译部的牌子开展翻译等方面的业务,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给旅游中心。张林说这叫“双赢”。

张林当时正谋划着翻译部英语培训业务的拓展和推广,计划在全岛招收英语翻译导游培训对象,配合海南建省到来的大发展。

欧文一边麻利地帮他贴着那些广告信的邮票、发招生邮件,一边给他出了个主意——头脑灵活的欧文建议:在“翻译部”中加上“旅游”二字,变成“翻译旅游部”,这样既可以开展一般翻译、培训工作,又可以同时开展日常对老外的翻译导游业务,名正就言顺啊。在阳朔近一个月的英语导游经验给了欧文这样的底气和启示——这是完全可行的。

张林说“好主意”!和欧文一拍即合。

欧文真的辞去了“鹿回头”的工作,在大东海旅游中心与张林一起开展翻译培训和英语导游等业务,竟很快红火起来,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还带动了旅游中心的业务更旺。

这期间,欧文在三亚英语沙龙活动中又了解到一件他从没想到过的事——“大学”竟然也可以有“民办”!对欧文来说这简直匪夷所思。因为在欧文心目中,“大学”是那样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那是国家才能办的。 而沙龙的朋友告诉欧文,这所民办大学在海口市,是“海南斯德翻译公司”办的,当然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叫“海南斯德外语学院”(后改名为“海南实验外国语学院”)。学员经过简单考试就可以入学——有点像国外某些大学的“宽进严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欧文想到了还在家乡苦读的大弟欧曼琛。欧文毕竟是大哥,他时时记挂着三个弟弟的学业。大弟欧曼琛高考失利,正准备复读重考。 大学扩招是1999年以后的事。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大学很不容易,考生越来越多,可大学却并没有增加多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对当时高考的形象化概括——想想,得有多少人会从这“独木桥”上挤落水中!

欧文又是写信,又托人带口信(那时百姓家尚无电话,更不知手机为何物,即使BP机也是1993年才传入大陆),召唤弟弟欧曼琛到海南来读“海南实验外国语学院”。

欧文在信中说:你成绩还是挺好的,不要再为高考差几分复读重考劳神费心了,爸妈很辛苦,负担也很重,到海南来吧,你也爱好英语,读外语学院,还可以勤工俭学,只要认真学,又有哥哥帮助,还担心不能毕业拿到文凭?

1988年初,欧曼琛真的来到了海南!他先去三亚看望哥哥欧文,然后去海南实验外国语学院读书了。 一切皆如欧文所言。欧曼琛在海南外国语学院读得很好,还当了学生会主席,最终以优秀成绩毕业,成为英语专业人士。

至于欧曼琛后来在海南的发展,那是另一个故事了——不过,我们可以说说欧曼琛的现在:他成了原先就读的这所民办大学“海南实验外国语学院”院长,是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侨联副主席…… 诚然,欧曼琛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英语。英语同样改变了欧曼琛的命运!

今日三亚“鹿回头”宾馆/2021年补拍

1988年,欧曼琛来到三亚, 与哥哥欧文合影。
(左起:欧文、欧曼琛) 

第四章未完   接下页


Back to Book Contents(回本书目录

(本页浏览: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