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集团简介 双语推广 英语/TESOL 集团动态

人物报告文学《英语改变命运》(网络版)

《英语改变命运》前言

第七章

破 茧 化 蝶
从一所学校到教育集团

(点击:续前页)

两封《邀请函》带来的突破

2001 年2月,海南欧美加国际交流协会发来一份文件,邀请巴克兰集团加入协会,并来海南协助开展英语培训工作。因为这一年,一个新的契机出现在海南——旨在促进亚洲一体化的“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琼海市博鳌镇正式成立。博鳌镇成为论坛总部永久驻地。这自然给海南带来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机遇、新活力。

一度沉寂的海南曾使欧文无奈悄然离去,现在又突然急需大量英语人才,海南有点措手不及了。欧文对海南依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毕竟,因为“闯海”才使他最后挣脱体制束缚,海南曾使他获得一片得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欧文带着几位外籍教师和同事再下海南。巴克兰集团加入欧美加国际交流协会,紧锣密鼓筹建成立了“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博鳌英语培训中心”。此举受到当地政府欢迎和赞扬。在培训中心揭牌当天,时任琼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陆志远先生亲自出席揭牌仪式和成立大会。(陆志远先生后任职海南省省长助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在“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博鳌英语培训中心”成立大会上,时任琼海市副书记、代市长陆志远与欧文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巴克兰集团为博鳌论坛的举办培养了一批急需的英语人才,也吸引了海南一些学校与巴克兰合作,加入集团。

多年后,每当欧文赴海南公务或旅行,总能遇到当年在海南博鳌培训中心教过的学生,他们中有许多学有所成,今非昔比,有的成了五星级酒店经理,有的则自己创业成了老板、总裁;还有的开办了英语培训学校自己成了英语老师、校长……

如果前面说到的第一封会议邀请函,带给欧文的是撬开巴克兰集团业务难以跨省发展瓶颈的扳手,实现了集团发展的关键性转折;那么,下面第二封会议邀请函就使巴克兰插上翅膀得以起飞。

善于发现信息的潜在价值的能力实在是不可小觑的!

那是2001年暑假中的一天。 广西率先与巴克兰合作的柳江中学李泽伟校长来到欧文办公室,她带来一份会议邀请函,说:“欧校长”——尽管欧文已是集团总裁,可李泽伟还是习惯称欧校长——“我感觉这个研讨会你去参会比我去更有意义。我建议你去,在北京。”

“是吗?什么会议?”

李校长拿出会议邀请函,信封下端赫然印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排红字。原来会议由中央教科所外语教研中心主办,主题是“我国中小学双语教育可行性、必要性与发展趋势”。

“双语教育”(汉英双语)——欧文近年接触过这个概念,与香港同仁谈及这个话题,国内也有一些冠以“双语”之名的学校和幼儿园,但欧文当时似乎尚未深究。

和李校长简单交流后,欧文想到:双语教育,起码与英语相关,他决定去北京参加这个研讨会——其实,欧文自己正是典型的“双语人”,在汉语和英语之间,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随时切换语言系统的应用。

准备参加研讨会的一段时间,欧文还是认真了解了“双语教育”这个新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状况,找来我国著名双语教育专家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著作《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新加坡李光耀总理有关双语教育的论述认真研读了一番,结合自己学英语、教英语、办学校和双语实际应用,欧文有了新的顿悟——

“双语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强化英语教学”,它固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第二语言听说能力而不仅仅是为应试,但同时强调不可弱化或忽视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提高。这是关键。

“双语教育”实施的途径是:学校除加强英语教学,中文以外的某些学科也逐步直接用一定比例的英语进行教学(以求在听说实践中“习得”英语,提高听说应用能力),加上学校双语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双语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母语(汉语)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步获得提升,而不至于学了10来年还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除了应试,难有实用;但也不可因为一头埋进英语而影响母语水平的提高。如此,才是“双语教育”——欧文想到了桂林阳光学校双语教育课题研究的喜人成果。

在后来有关全国双语研讨会上,欧文多次与王斌华教授(右)探讨双语教育问题。

尤其是“双语教育”追求母语和第二语言水平须同步提高,欧文对此深有体会,他想到自己,如果没有认真学好大学语文,如果他的中文只有普通初高中水平,那他的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就必然会受限制——正如“水桶原理”: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翻译家都是典型的双语人,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仅外语强,母语功底也都非常扎实优秀,二者任缺其一都翻译不出好作品。《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名著都是傅雷的优秀译作,是双语应用的典范之一。

双语教育在加拿大、新加坡、香港都获得极大成功,有效提升了这些国家、地区以及公民个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双语教育对国家、对个人发展的好处。

欧文领悟到: 这样的“双语教育”,基本理论正与他多年来学英语、用英语、双语实际应用和办学的实践的感悟一致,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双语教育”远比单纯强化英语教学更符合语言规律,更合理,更科学有效,更有可持续发展性。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苍白的,而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会为探索和行动插上强有力的翅膀。欧文要行动了。他要投入“双语教育”领域。他似乎看到了一个新跨越的希望就在前方。

做了这样的学术理论铺垫和深入思考,欧文来到北京。他要与更多专家同行探讨和学习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寻求巴克兰教育事业发展和自己初心愿景的更好实现。

北京。天安门广场,宽阔的长安街,秋高气爽的天空。

欧文在海南曾打拼好几年,大海的辽阔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北京,他还是感到从未有过的别样的开阔和氛围;一切都与海南、阳朔有难以言说的不同。明明在平地,却有登高望远之感。

研讨会期间,“双语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在欧文心中越来越具象化明晰,他仿佛看到了双语教育在学校实践的美好前景。

在听了这次研讨会的权威级人物——中央教科所外语教研中心主任张志远教授演讲后,欧文非常激动,非常折服。“主动出击”早已经成为欧文习惯性行为模式。

会间,欧文找到了张教授。

张志远教授,风度儒雅,待人亲切谦和。听了欧文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很感兴趣,想到在桂林曾与欧文有所交流,对欧文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教人才大加褒奖和鼓励,并约欧文会议结束后到中央教科所他的办公室再进一步交谈。

张志远教授与欧文
在中央教科所合影(2001年)

在中央教科所张志远教授办公室,二人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有了一种不谋而合的共识:中央教科所外语教研中心正着力以双语教育课题研究为动力,在全国推广汉英双语教育研究和实验,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尝试和实验这一模式。

但中央教科所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涉外人才引进机制,难以满足众多实验学校在实施双语教育时对外籍教师的需求,而外籍教师恰恰是开展双语教育不可或缺的。巴克兰集团在引进国外文教人才方面恰恰已经有了长足的经验和成熟合法的路径和机制。

张志远教授主持的双语教育实验推广计划与欧文的愿景高度一致——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英语、双语方面有质的突破。二者合作,相得益彰,天然合璧!

一片新的天地在欧文、巴克兰集团眼前展现……

第七章完  下 页:第八章


Back to Book Contents(回本书目录

(本页浏览: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