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集团简介 双语推广 英语/TESOL 集团动态

人物报告文学《英语改变命运》(网络版)

《英语改变命运》前言

第九章

英语,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2)
  ——欧达的故事 

点击前页

▲ 兴趣 · 动力

回到湖南老家,再上英语课时,欧达的感觉与以往不同了。一到英语课,一拿起英语课本,他脑海中就会自然浮现那位大胡子老外拿着口琴向他走来和他对话的窘境;就会浮现阳朔满街老外叽哩哇啦说着英语;就会想到哥哥欧曼琛与老外自由交谈令人羡慕的场面和他包包里花花绿绿的各种纸币……

英语学习兴趣更浓动力更强了,潜在目标似乎就是能像哥哥那样熟练地说英语,像“外交官”那样与外国人自如交流。在回信给在海南打拼的欧文时,欧达时不时也开始夹用一些英文了。当然,这一定会受到欧文又一次表扬和鼓励。

欧达读高中时,欧文已到阳朔开MINNIE Mao's 咖啡店了。每到放假,欧文一定把弟弟们召唤来帮忙,也有意让他们多一些与老外面对面交流练口语的机会。

这期间,欧文与外国人的交流、英语口语的应用场景和某些特殊用法,给欧达很大启发和收获——欧达虽然英语成绩原本不错,但在见不着外国人的湖南家乡,不可能有口语交流实践。他听着,想着,尝试着与外国人交流沟通。在咖啡店客人多时,他也开始主动上场充当服务招待的角色了,虽然口语反应还是差把劲儿。“听、读”是信息输入,而“说”则是表达,是信息输出,分属不同的能力系统。对还在读书的欧达来说,恰恰是“读、记、背”有余,而“听、说”明显不足。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来欧美达开展文化交流(2010年)

1988年, 欧曼琛、欧达途径桂林去阳朔

欧达说,大哥欧文是很擅长“任务驱动”法的,他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由分说要你去做一件事,不管你有没有困难。这不,有时他会突然要欧达去当口译员,比如有外国人在跟阳朔教练师父学太极、学象棋,忙不过来,就会吩咐欧达“上场”当翻译。欧达说,这虽使他常常一愣一愣,但倒是“逼”着他历练口语交流、口头同步翻译的功夫。对欧达更具挑战的是,有时欧文直接要他给几位外国游客做临时导游,于是在整整半天或一天,随时要向老外介绍阳朔山水各种景点、历史典故和传说,甚至还要翻译解释摩崖石刻上的古诗文,回答老外提出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也无人求助……这样的“挑战”和“任务驱动”迫使欧达必须随时用中学、学中用,而口语及听的能力则在这样的实战中迅速提升——这正印证了欧文常说的一句话:“英语是‘说’出来的!”

是的,语言是交际的产物,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只有在交际应用中才能更好地习得、学得。

就这样,欧达在高中时英语成绩越来越好,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一直持续,高考英语成绩也很棒。入读湖南林业专科学校以后,欧达依然执着英语爱好,孜孜以求,以致于成为当年全校唯一考过大学英语六级的佼佼者,受到学校表彰。

学过英语的应该知道,考过大学英语六级,说起来简单,而实际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但因为兴趣,欧达从没感觉英语学习之“苦”,相反,却徜徉在英语世界乐此不疲!我们都知道“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劝勉和激励,但对于欧达学英语而言,恐怕“苦作舟”就未必合适了。

欧达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英文版《北京周报》等各种英文报刊、书籍、小说,读英文版《呼啸山庄》《简爱》,甚至啃过古典英语读物,虽然艰涩难懂,但兴趣使他一个劲儿往里钻。

为了学“正宗”英语,他买了比较高档的调频收音机,长期收听美国之音学英语节目“英语900句”“走遍美国”等。寝室同学打麻将、打牌嬉闹,他却靠在床上将收音机紧贴着耳朵,收听穿过大洋的无线电波传来的正宗美式英语,有新闻,但更多还是听英语讲座,一遍,一遍,又一遍。为避免影响室友,他有时会拿着收音机来到操场或别的无人处,大声跟读练习。这一点倒与大哥欧文学英语时几乎如出一辙。

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中,除了单词和语汇量的不断增加,自然了解到更多在汉语读物中难以接触到的跨文化和人文历史知识;于是,另一个不同于汉语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逐步形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必触及人文历史、逻辑乃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真正的语言学习,绝不仅仅是语音、语法和词汇。

在欧达大学还没毕业时,大哥欧文已经从咖啡店和“阳朔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转向创办巴克兰外语学校了。

暑假时,欧文还是会召唤欧达到阳朔来帮忙,其实也同时为欧达创造更多与外国人“Face to face”(面对面)练口语的机会。尽管欧达英语积累已经很不错,但要想真正提高与老外口语交流能力,没有“Face to face”的更多实践还是不行的,阳朔得天独厚,有来自世界各国不同“口音”的英语,这是难得的机会。欧达已经考过大学英语六级,所以欧文也会要欧达到巴克兰学校去给学生上上课,在有时“急就章”式备课和教学中,欧达会惊喜地发现自己英语能力的提高,颇有些成就感,当然也会发现须继续努力的问题。这便“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了。

每个假期结束后,欧达都会发现自己的英语会有在书本里、广播中无法获得的提高。他深有体会地说,这是大哥欧文不可抹杀的功劳。

尤其在发现自己听美国之音广播讲座或正宗美式英语新闻播报越来越不感到吃力时,在自己能和老外比较自由顺畅交谈时,那种“乐”和自豪感、成就感也许是一般人难以真切感受和品尝到的。

这无法不让人们再次想到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在是至理名言,是对教育、学习规律的兜底揭示。

▲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6年,欧达林业专科学校毕业了,他的专业是“森林保护”。那时大学毕业生并不像现在这样多,国家还包分配。按常规,欧达将会被分配到老家所在常宁县林业局或乡镇基层林业站一类单位,捧上吃国家粮的“铁饭碗”,成为户口本上显示身份为“干部”的人。这在当时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

但是,欧达这次还会“服从分配”吗?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有点能力和个性的人对“铁饭碗”的青睐开始逐渐淡化,自由择业发展、自主创业对他们有更强的吸引力,因为即便从经济收入来说也会远远高于“铁饭碗”——虽说保障性似乎不够“铁”,但重新选择或“跳槽”的天地更广阔。这不,费九牛二虎之力正式工作调动到三亚大东海旅游中心成为有“编制”正式职员的大哥欧文,最后不是又主动扔了“铁饭碗”,辞职去了海南翻译公司吗?

欧达这次没有“服从分配”,他要自己找想去的单位。

为何还要“找单位”?直接自己出去创业或自由择业不就结了?哦,欧文和欧曼琛这样主张:欧达应先在衡阳市区找一个国营单位落下“户口”——中国是城乡二元体制,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对户口“跳龙(农)门”还很是在意的。事实上,城乡户口二元制,对个人权利和待遇来说还是大不相同的。即便当下,“户口”依然是对国人一种身份证明和某些权利的规定和约束。

可一个学“森林保护”的,除了县乡林业相关部门,衡阳市区哪里会有专业对口的单位呢?再回到县城林业部门或乡镇林业站?——“曾经沧海难为水”呀,即便是一两年临时工作,欧达也无法忍受!

转来转去,削减脑袋,想尽办法,正百般无奈之际,一位亲戚胡大根先生介绍欧达到国营衡阳运输机械总厂应聘试试。

万幸,厂长答应见一见。

见面后,厂长不仅感觉欧达其貌不扬,而且觉得“森林保护”与机械制造也实在八竿子打不上。厂长不屑一顾不冷不热的表情,使欧达眼见应聘恐要黄,连忙自我介绍说:“我英语已过大学六级,英语其实才是我的强项,我可以给厂里当翻译,不论是资料书面翻译还是外事接待口头翻译;另外,我也会电脑操作……”

这么一说,厂长似乎开始重新打量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了。

沉吟片刻,厂长说:“既然这么说,那我告诉你,下个星期就有一位意大利客人要来我们厂考察和洽谈合作事项。会谈时,你能当翻译吗?如果可以,就试试。”

欧达很有信心地说:“可以,应该没问题。”呵呵,这无异于“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硬碰硬现场实操考核啊!这些年的英语历练究竟有没有实用,这下可要见真章了!

第九章未完  接下页


Back to Book Contents(回本书目录

(本页浏览:人次)